紫荆关长城
- 保定景点
- 2023-07-16
- 1640
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北四十五公里的紫荆岭上,始筑于战国时期,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。秦汉以前称为上谷关,北魏时称作子庄关,东汉时称为五阮关,宋朝又被称为金坡关,到元代始被称为紫荆关。明朝洪武初年,大兴土木改筑旧城再建新城,形成现今的规模。易县紫荆关段长城的城墙总长18160.5米。紫荆关关城建筑在紫荆岭上,周围最高海拔1080米,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城圈组成,城墙长12000米,关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,共有城门9座、水门4座、战台19处。雄关壮丽,地势险要,自古就是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,素有“畿南第一雄关”之称。沿拒马河南岸的800米城墙均为料石垒砌,十分雄伟壮观。
紫荆关关城的兴建,是同万里长城同时进行的。紫荆关正处在燕南北长城之间,成为燕长城的重要关隘。北齐多次修筑长城,并首建“重城”,即西起偏关,经雁门关、宁武关、平型关至紫荆关,折而向东北经居庸关与外长城相结合的内长城。因此,内长城通过的紫荆关与居庸、倒马两关合称为长城“内三关”。此外,紫荆关还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。
紫荆关做为一处重要关口,历史非常悠久。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紫荆关即太行八径的第七径“蒲阴径”,秦、汉时称“上谷关”,在东汉时,又称为“五阮关”,北魏时期,范阳遒县(今河北涞水县北)人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一书中称紫荆关为“子庄关”,宋、金时改称“金坡关”,直至元代以后更名“紫荆关”至今,因紫荆关上满山遍野长满紫荆树而得名。据专家推断,紫荆关是我国近千座关口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几座之一。
紫荆关关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,以城内真武山为中心,由四个大小不等的城圈组成,大城套小城,城墙顺延山势而建,蜿蜒起伏,向四外延伸,若站在高空俯瞰关城,酷似一朵梅花形状。它不同于我国任何一处名关险塞的城池布局,而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,顺延山势而建,这种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,作战时可互为呼应,每个城圈又可独立作战,自成防御体系,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。关城沿拒马河一段明万历年间重修的四百多米的城墙,从根基到墙顶,全部由青色花岗岩大料石垒砌而成,城墙厚3-6.5米不等,这在我国长城建造史上是独具特色的。
紫荆关素有“畿南第一雄关”之称,这里依山傍水、地势险峻、易守难攻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《方舆纪要》载“易州控据西山,指顾代朔,东下则岐沟、督亢不可为固,西山则蜚狐雁门不足为险也”。明成祖迁都北京后,居庸作为北京的北大门,是抵御来自北方敌人侵扰的重要屏障。但事实证明,紫荆关在拱卫京城中具有居庸关不可替代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。举例为证,南宋嘉定二年(公元气1209年),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,因金兵凭险据守,久攻不下,他突然抽出主力南下,一举攻下了紫荆关,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,然后攻取涿、易二州,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,内外夹击,居庸关被攻破。以上战例充分说明,紫荆关在历史上的军事战略地位比居庸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